#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
出了那一本小書之後,經常有人稱讚我的文字,「溫暖」是最多人用的形容詞。老實說,我到現在還是覺得很不踏實。
我對自己的文字從來沒有自信過。即使在被出版社找到、也出了書的現在,我還是很沒有自信,寫作的時候還是刪刪減減,速度奇慢,交了稿出去又戰戰兢兢、怕自己沒做好,也怕自己過於自我感覺良好。
如此的缺乏自信,是源自於我從小的作文成績一直沒有很理想。化學、數學,對我來說都還比作文簡單。不管是學校的作文課、課後閱讀心得、寒暑假作業的遊記、從來沒得過什麼稱讚或好評。大學聯考的作文成績更是慘不忍賭。所以我一直不覺得自己能寫。
我以前也很納悶。我是愛看書的小孩,大家不是說,書看得多,就比較會寫作文嗎?為什麼我的作文這麼糟糕?我那些書到底看到哪裡去了?
現在雖然還是不太有自信,但我稍稍明白了一件事。其實寫作文,重要的不是「寫」,而是「想」。意之所至,筆之所至。你有真正想表達的物事情感,於是放到筆下成文,這個順序是無法倒過來的。以前作文課只有訓練我們寫,沒有引導我們去思考,我想了什麼?感受了什麼?我要怎麼整理這些思緒為文字?於是成就了許多修辭華麗,起承轉合完美,乍看很驚艷,但細讀後卻感受不到真情的文章。但很有趣的是,這樣的文章,在作文課是受青睞的,因為他們「很會寫」。
我學會思考,大概是上大學以後才慢慢開始的,但真的要到精神科訓練期間,我才比較搞懂我自己在想什麼、該想什麼。因為沒有人引導,所以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自我摸索這應該從小就訓練的事。覺察情緒、整理想法、觀察他者、獨立判斷,在每天的會談中、生活裡、網路上,一再自動重覆練習這個過程。所以應該是這樣,我的文字才慢慢有了變化,也增加了一點溫度。我開始能把自己想講的話、想表達的情感,交由文字替我發聲。而長年累積的閱讀當然也幫了很大的忙,所以我好像有點被歸類到「會寫」那邊去了。(但那是別人歸類的,我還是不敢把自己放在那個族群裡)(到底是要多沒信心啦)
上上周去台北錄廣播節目,主持人很親切,她知道我喜歡閱讀,也稱讚了我的文字,還跟聽眾說,要讓小孩多看書才能寫出好文章。我當時只是笑笑謝謝她,沒特別說什麼。今天把整個想講的話就放在這裡了。
#今天又沒食譜
#這個粉絲頁到底是什麼取向啦